湘西苗族饮食习俗

湘西苗族饮食习俗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24 17:20:19 字体大小:

地载天覆,土生万物。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的湘西苗族人民,拥有大自然最丰富的馈赠。他们在这个茂密富饶的自然乐园里,取山之产,吃山之珍。

春暖花开时节,男人三三两两上山打柴,村姑邀伴结伙出门割草,总忘不了要在荆棘丛中采摘一些三月泡、龙船泡,小心翼翼地用桐树叶包好,捎给家里孩子。

等到种包谷的时候,茶泡脱去了外层包皮,露出乳白色的泡肉,变得鹅蛋般大小。雨后初晴,山野空气清新,一片生机,人们进茶山,便可随手摘来茶泡,轻轻撕去外皮,掰开泡肉,一口一个,清香扑鼻。

盛夏,顽皮的男童牵着肥壮的水牛,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坎,在太阳的余晖中,让牛慢悠悠地吃着嫩嫩的青草,而牧童却去寻找诱人的地枇杷。他们寻着沁香,翻开杂草,抠出一粒粒黄澄澄、晶灿灿的地枇杷,迫不及待地用衣角擦去附着的泥巴,放入口中,其滋味好似天上仙果。

仲夏时节,夜幕降临,苗家人三两一伙举着枞膏火把,带上竹夹、针棒,挎上竹篓去到田中。火光下,田水如镜,白天晒热的水面开始发凉,只要细细察看,就会发现一条条油滑肥嫩的黄鳝从水中将鼻眼露出水面,呼吸清新空气。这时,便可下手了,当然是选择既稳当又大根的下手。看准它,用竹夹迅速地拦腰一夹,飞快提起,只见竹夹中鳝鱼头尾摆动,真是喜人!使用竹夹时既要准又要用力得当,用力过猛鳝鱼会被夹断;用力轻了,鳝鱼又会滑脱,倏地往泥中一钻,反而把水搅浑。碰到泥鳅,则用针棒去扎,看准头部,迅猛地扎下去。提起一看,泥鳅身尾不停地蠕动卷曲。此时渔人的那份心情,如同猎手捕获了一头野猪般的喜悦。


枞菌:不讲枝和叶,清气遍地贴。功成由琢磨,何须君栽培?——清末举人龙纳言诗(田仁利摄)


最热闹的要数“赶闹”了。夏天,溪河里的水小了,苗民把菜枯、茶枯擂成粉末,在河的上游一倒,随着“药水”作用,一袋烟功夫,溪河边到处是翻白的白条鱼、红翅膀、羊角鱼。这时,便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一个个光着屁股,欢天喜地下河捞鱼摸鱼。水较深的塘里,尚有气力挣扎的鱼儿躲进石隙中,孩子们就用幼嫩的小手沿着石隙往里摸,当手尖触摸到光滑滑的鱼儿时,那趣味才浓。

苗族食俗最能体现苗家人热情豪爽的性格。苗家人好饮酒,人生处处无酒不欢。首先是“三朝酒”。婴儿坠地,到满三朝时,亲友结队前来祝贺,主家先煮“糟酒蛋”待客,继而排出筵宴,一边酌酒,一边听岳母拟名,坛子倒酒,不醉不止。其次是嫁娶酒。女子出嫁前一天要吃“戴花酒”,娘家须办“离娘席”款待女儿。出嫁时的“拦门礼”,也是以酒相敬。至婆家,夫妻互拜,要吃“合心酒”,同时男方须办“拜堂酒”款待各路亲朋。第三是丧葬酒。苗家有了丧事,亲戚里党无论亲疏皆来吊唁,丧家必设酒肴以待。对于高寿的长者逝世,苗乡还有“抬丧酒”的习俗。第四是节日酒。苗家每逢重大节日活动,不论三月三、四月八、看龙场、赶秋节,还是清明、吃新、跳香、接年,人们往往以酒助兴,把节日欢乐氛围引向高潮。特别是“清明歌会”和“六月六”赛歌,不管认识与否,好客的苗家人都乐于拉客至家,酒肉招待。第五是“柜台酒”。每逢赶集,男人们有的站在柜台边沽二两“柜台酒”;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围着汤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何等自在!即便是邂逅的路人,也盛情相邀,不醉不归。

(一)主食

湘西苗民以大米为主粮,但旧时大米一般只能供半年食用,因此,还须以玉米、红薯和粟、麦、荞、高粱、豆类作搭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苗家人才实现稻谷自给有余。

不管用什么粮食做饭,湘西及湘西南苗民都只喜欢吃干饭,而不像邻近的湘南人那样喜欢喝稀饭。特别是离不开大米饭。有时尽管喝了再多的酒、吃了再多的菜、甚至于吃了一两个糯米粑粑,如果最后没吃点大米饭压餐的话,总感觉欠那么一点,到了第二天他会对人说:“我昨天晚上没吃饭。”这就是苗族人的性格——实在。过去,人们终日劳累,不得温饱,故以食为天,见面的第一句话便是问“吃饭了没有?”接下来就说“没吃到我家吃去。”这又是苗族人民的“实在”之所在。


碾米老人(田仁利摄)

红米饭。花垣县雅酉镇朝岗村、排腊村、坡脚村、黄瓜寨一带,气候凉爽,土壤为红砂颗粒状,出产一种呈红色的大米,苗民称之为“红米”。红米饭淡红亮丽,黏糯适中,味美可口,是粮中珍品。因该谷种植受生长环境制约,不易推广,产量较低,所以苗家把红米作为待客食品或高级馈赠礼品。

社饭。社饭乃苗家食中一绝。立春以后,草长花开,人们为了祭祖祀神,从田野采来鲜嫩的社菜(青蒿)切碎,用清水洗净其苦酸味,放在锅里烘干,拌上野葱,用青油翻炒,炒出香味后盛入盘中备用。将糯米与切成颗粒的腊肉拌合同煮,待七成熟时拌上社菜,焖烹片刻,社饭就做成了。社饭既有糯米的甜味,又有腊肉的薰味,还有社菜的香味,是一道饭菜合一的益补食品。

竹筒饭。取刚砍下的新鲜桂竹筒一段,两端留节巴。在竹筒一面两头各锯一个1寸宽的口子,用凿刀揭去上方一小片竹片。将竹筒和竹片冲洗干净。把米洗净灌入竹筒内,盛满水,米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2.5。盖上竹片,用棕叶捆紧。将盛米的竹筒平放在甑笼里,蒸煮1个多小时,米饭即成熟。取出竹筒,解开棕叶绳,揭开竹片,手端竹筒即可食用。竹筒饭因竹衣而清香扑鼻,趁热食之,别具风味,大有返璞归真之意蕴。用甑蒸煮竹筒饭,竹筒只能使用两三次,多次使用会失去竹衣的清香。民间最原始的竹筒饭,是在野外用柴火烤,待竹筒烤焦时,米饭即熟。

(二)副食

加工副食,其目的之一是原粮粗糙,不易下咽,加工后内质精细,外形美观,易食养生。二是作为礼品送人。如给岳丈拜节,少不了糍粑;送祝米时,必然要有糖馓。三是用于祭祀。苗族信仰民俗认为祖先、鬼神也是有灵魂的,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着像凡人一样的生活,也需要享用人间的美味佳肴。用精美的食品供奉他们,就可以使他们感到愉悦,从而赐福祭祀之人。祭后,人们分享祭品,才能真正得到神灵的福佑。祭品中少不了副食,其中尤以粑粑为最。如“跳香节”,苗民用糍粑、香豆腐祭仡氏娘娘;“椎牛”时,要蒸一石米饼,在主祭场地旁边盖一草棚,列米饼、牛肉祭祖先;“吃猪”时要做一个簸箕大的“簸箕粑”,祭完祖后,众人分食。每逢节日,都要做粑粑。过年家家户户打糍粑、舂粉粑、炸油粑,二月过社做社粑粑,三月三做甜藤粑粑,清明揉蒿子粑粑,四月八像过年一样做不少粑粑,五月端午包粽子,六月六吃新推包谷粑粑,秋收后做糖馓。定亲送耳朵粑粑,起屋甩梁粑粑。不同的节庆做不同的粑粑,粑粑与苗民的节庆生活密切相关。

糍粑。将糯米淘净浸泡一夜,滤干水分,上甑蒸熟,入粑槽打柔,蘸蜂蜡茶油出坨成粑粑坯子,挤压成一指厚薄的圆饼状,便做成了糯米糍粑。糍粑可烧吃、炸吃、煮吃,香糯适口,绵而不腻。过年,苗家人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


打糍粑过闹热年(砂刚摄)


糖馓。秋收后,将新鲜糯米洗净浸泡,上甑蒸熟,放入用篾圈做成的糖馓模子里压圆压紧,用食品红、绿绘花草图案,写吉祥文字,放于阴凉通风处阴干。食用时可煮食,可用茶油炸食。炸糖馓酥脆清香,可以干吃,也可以加白砂糖或蜂糖冲开水吃,味道甜香,营养丰富,是苗家款待客人、走亲访友的好礼品。

油香粑。淘净白米、黄豆,用水泡胀,磨成浓浓的粑粑浆。锅里放茶油,烧开。将粑粑浆搅拌均匀,舀一点放入粑粑提子里,夹一点大蒜、豆豉、辣椒做馅,再盖上一层粑粑浆,放进油锅内炸。当粑粑从提子里浮起来时,圆圆鼓鼓,一片金黄,满锅滚动,这便是油香粑,又叫“灯盏窝”。油香粑外皮金黄香脆,内里乳白柔软,透出一股股黄豆和茶油的清香。

石灰包谷粑。将老包谷浸泡在石灰水中约30分钟,双手搓包谷,脱皮即捞出,用清水搓洗,磨成稠浆,揉成圆块,以青辣子、豇豆为馅,用大片桐子叶包紧,入锅蒸熟。石灰包谷粑呈金黄色,外表细嫩,内里粗糙,虽不及糍粑软糯,却也清香可口,别有一种滋味。

甜藤粑。三月三,苗家采来甜藤(一种甜而香的藤蔓植物),捣烂取汁,与糯米粉混合拌均,有的用棕粑叶包,有的直接揉成小饼,上锅蒸熟,即成甜藤粑。甜藤粑色泽翠绿,糯而柔软,香甜可口,既是祭祖的供品,又是待客探亲的佳礼。

(三)菜肴

山川清淑之气钟于人,亦钟于物。生活在湘西沃土上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那些酸甜苦辣、风味各异的菜肴、菜式,不仅颇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且有不少菜肴为苗族所独有。

1、肉类

腊肉。以五谷杂粮、蔬菜野菜喂养的武陵黑猪为制作腊肉的最佳肉选。过年时家家户户杀年猪,砍成巴掌宽的块,趁热抹盐、花椒,入缸腌十天半月,挂于炕架,微火慢熏两三个月即可。苗家腊肉红中透亮,香而不腻,是待客的常菜和主菜。朋友相见,就用“走,到我屋里煮块腊肉去”,作为邀客的代言词。拜年打节,腊肉是必不可少的礼品。


隔年腊肉与煎糍粑的老人(田仁利摄)

苗鱼。“苗鱼”不是指一种鱼类,而是指做鱼的烹饪方法。将鱼破肚、切块,伴以食盐沤片刻,青椒切成小节。锅内放茶油,鱼入锅煎炸,待两面焦黄后放青椒、调料,加水文火焖煮,待辣味渗入鱼肉后,便大功告成。这道菜鱼肉焦香不苦,微辣;青椒饱含鱼汁,鲜嫩。先食鱼下酒,后食青椒送饭,是苗族群众常用来招待贵客的佳肴。

血粑鸭子。血粑苗语称“青摆”,系用禽畜的血浆拌和浸泡后的糯米制成。因鸭子的血浆浓稠性大,通常用鸭血制成血粑。做前先把糯米洗净泡软,再将鸭子热血淋于其中,稍为凝结时放盐拌匀,然后蒸熟切成小方块,经油煎成焦黄。将血粑置于烹饪好的鸭肉内,煮软,让血粑的香味溶入汤中,同时也让血粑浸进鸭肉与生姜、辣椒的香味,这就成了可口的血粑鸭。鸭子煮血粑既有鸭肉的鲜美口味,又有血粑的清香糯柔。

把子肉。将猪肉切成手掌大小的块,用竹篾把三四片肉穿成串,蒸熟上桌,每人一串。这是苗家婚嫁、丧事宴席上的主菜,显得十分大气。客人吃不完时,可将剩下的肉串打包带回给家中的伢儿。

2、豆品

菜豆腐。是苗家人平时接人待客和白事时的一道家常菜。菜豆腐的制作既简单,又讲究。锅里不放油,先将石磨磨出的豆浆倒入锅中烧沸,然后将切碎的菜叶(青菜、白菜、瓜叶)放入掺匀,菜叶快熟时,用隔夜酸汤来“清汤”,边倒边看,直到豆浆粘附菜叶,水清不浑浊时为止。倘若没有酸汤,也可用少许食盐清汤。清汤后,盛入大砂缸。食用时,再在锅里放油烧老,拌入辣椒粉后迅速将菜豆腐倒进锅中,煮开即可。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菜豆腐,菜青豆白,表面漂着一层淡黄色的油花,布满星星点点的红辣椒末,色泽鲜嫩,味道清香。放上两三天后,菜豆腐微酸带甜,更是可口。


推豆腐(程明君摄)


花垣豆腐。湘西有三大名产:“花垣豆腐、保靖酱油、河溪醋”,花垣豆腐排第一。花垣豆腐之所以名噪湘西,首先得益于当地的两种原料——黄豆和泉水品质佳。然后是制作工艺讲究。黄豆要合着水一小勺一小勺耐烦地喂,磨子要一小步一小步耐烦地推,喂多了走快了浆就磨不细磨不匀。滤浆多达三遍,直到不出丁点豆渣方可入锅慢慢熬制。石膏的用量及火候要把握恰当,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当豆浆变成豆腐脑时,就可入厢挤压成豆腐了。苗乡还有一种灰豆腐,把豆腐用纱布包着埋在火灰里吸干水分,或炒或煎或焖或煮,别有一番滋味。寒冬腊月,嫩豆腐放在露天冻它几日,待外面冻得硬邦邦里面空洞洞时,就用清水煮,那酥香脆滑的味道也是无与伦比的。

3、酸辣

苗家人好酸喜辣,所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吃不得辣子出不得门”等民间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苗人常年爱吃酸,四季都把酸菜腌”。山村人家,每户都有几个、十几个土坛子,制作各种酸菜。苗民几乎能把所有的蔬菜都加工成酸菜,如大蔸酸、萝卜酸、青菜酸、白菜酸、豇豆酸、洋姜酸、胡葱酸等等。“望酸坛,知贫富”,苗家常以酸坛多为骄傲。此外,苗民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辣椒,夏秋食鲜椒,冬春食干椒,日常更有各种辣椒制品——包谷酸辣子、糯米酸辣子、轧辣子等等。

酸鱼。把鱼洗净破肚,取出内脏,在盐、辣子粉末、五色大料为主料制成的料汤中浸泡两三天,取出晾干。坛内先撒一层糯米粉(或包谷粉、小米),然后平放一层鱼,再撒粉放鱼,直至坛满。封坛扑水半月左右,即可取出食用。酸鱼可煎、可炒,若腌制一年以上时间,还可生吃,口味别具一格。


酸鱼(田若然摄)


酸肉。挑选半瘦半肥的五花肉,刮洗干净后,切成一寸见方的薄片状,与食盐、花椒粉搅拌均匀。个把钟头后,将米粉(小米、包谷粉亦可)掺进去,使肉片裹匀,立即放进坛子挤压严实。坛口用桐叶(或包谷壳)和篾圈封死,倒置于水钵内,三五天后发酵变酸,即可取出炒食。

酸汤。做酸汤用夏天的芋头秆或冬天的大叶青菜为原料,洗净切碎,焯水后放进坛子里,放入一点酸汤引子,掺入米汤水,煨在火坑边使其保持一定温度,一两天后就发酸可食用。每天煮饭时都可将米汤水掺入,天天有酸汤可喝。时间放得越久,其酸味就越浓越纯,用瓢舀起时还牵得起一根根丝线。食用时,油烧老,放食盐、辣子粉,倒入连菜带汤的酸汤,煮开分把钟,即可出锅食用。酸汤是苗家常备酸味食品,制作简便,酸味适中,香气扑鼻,能开胃,助消化,是解腻醒酒的好汤菜。

包谷酸辣子。将新鲜干包谷用石磨磨成粉,把鲜红辣椒洗净、去柄、晾干,与包谷粉按1∶1的比例,在石碓中反复舂揉,直至辣椒皮碎籽烂,两者充分黏合后,装入酸菜坛子,用木棒筑实,再用包谷壳塞紧坛口,倒置于盛水的土钵内。五六天后,开始发酸,腌制时间越久,味越浓烈。包谷酸辣子有多种吃法:一是干炒;二是与猪肠或油渣合炒;三是与豆腐或萝卜丝调成糊状。

烧辣子。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吃辣子方法。将鲜椒洗净擦干水分,放入仔木灰中稍焖至椒皮起泡松软,剥去椒皮,于擂钵中和大蒜子擂细,拌熟油、盐、酱油即可食用,清香鲜辣,特别下饭。

4、野生食品

苗区山高林密,溪河纵横,各种野生食物俯拾即是。如林中的蜂蛹,河中的桃花虫,土上的蕨、葛、枞菌、桐菌、草菌、荞粑菌,石上的地木耳,还有胡葱、白蒿菜、糯米菜、鸭脚板、滋儿根等众多野菜,数不胜数。从前,这些食品为城里人所不屑一顾,而今却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和招待贵宾的特色食品。

枞菌。枞菌又名松乳菇、松蕈,担子菌纲伞菌科,是野菌中上乘佳品。菌盖初为半球状,后开展成伞状,根据颜色分为乌枞菌、红枞菌、黄枞菌。夏秋野生于松林地上,属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枞菌食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去掉泥柄,与辣子一同煸炒;二是与猪肉合炒;三是与猪肉、豆腐下汤锅;四是与茶油一同煎炸,制成枞菌油,作调味香油。


金秋十月捡枞菌(砂刚摄)


罐罐菌。因体形似罐子,故名“罐罐菌”,又名牛肝菌,属担子菌纲牛肝菌科。菌肉厚,质坚,菌盖大,有红、黄、紫、灰、黑等色,以黄、灰两色风味最佳。性喜温暖湿润,生长于松、茶等林下。罐罐菌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加工方法比较简便,从山里采摘回家后,剔掉泥沙部位,用清水洗干净,在太阳下晒干,或用火烘干成金黄色即可。食用前,先在开水中浸泡30分钟,用清水漂洗干净。烹食方法多样,可煲鸡肉汤,亦可与猪肉小炒,香鲜滑润,滋味醇浓。

地木耳。苗乡人称之为“地猫”,一种野生菌类植物。形状像水泡后的细木耳。颜色呈草苔绿色,高温后呈金黄色,半透明。肉质极嫩,稍重捏便成泥汁。地木耳多长在石灰质岩石表面草苔上。春雷响后,春雨下来,不消几天,大片大片肉质鲜嫩欲滴的地木耳就会从石缝中冒出来,连片生长,一直可采食到夏季。地木耳采摘容易清洗难,需细心剔除杂质,轻轻洗去泥沙,没有极耐烦的性格,是做不到的。地木耳的吃法,一是与轧辣子、野胡葱清炒;二是与包谷酸辣子、胡葱调汤糊糊;三是与酸汤、豆腐同煮。

桃花虫。桃花虫形似蛐蛐,身体较扁,长有两尾双须六条细腿,躯干肥厚,乌光油亮,栖息在浅滩岩石底部,食浮游生物。刚捞起来的桃花虫,活蹦乱跳,像河虾一样。其营养价值也与河虾一样,富含蛋白质。食用前将桃花虫放在清水中养几天,吐去泥沙,除去杂质,倒进锅中用微火杀死并焙至半干,装入细筛放置火坑上烘干,即可贮存待食。食用时先用油炸脆,再放上辣子、大蒜、食盐、酱油,几个翻身一打,装进碗中便是一道味道鲜美的下酒送饭佳肴,民间赞之曰:“桃花虫,味道浓。”


春寒乍暧捞桃花虫(砂刚摄)


5、生食

苗乡泉眼众多,泉水洁净,特别是高山峡谷中的水井,远离人烟,泉水从地层深处经数十次上百次过滤浸出,富含微量元素,终年清澈透亮,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味道甘甜,苗民舀来即喝,从不烧煮,“能解胎毒,无痘疹之患”。此外,酸鱼、酸肉、酸菜等酸系列食品,山民亦能生而啖之。旧时,此俗被视为“野蛮”,并被恶意夸大或误解为“茹毛饮血”,其实,这是苗民“淡食”习俗的延伸。用当今的科学眼光分析,苗民的生食习俗自有其特殊的营养价值。

(四)饮料

苗族日常饮料主要有酒、茶两类。但凡待客,无论是敬酒还是奉茶,都很讲究礼数,体现了苗家人重情重义的性格。

比如客人进寨,一群姑娘手执苗绣球“拦”住去路,领头者一边唱苗歌,一边双手执酒碗敬酒。客人回歌后接碗将酒一饮而尽,方可进寨。这种敬酒方式称为“拦门酒”,亦是“迎客酒”。敬迎客酒时,有用牛角作酒具盛酒者,这是高规格的迎客礼节。若客人用双手接过牛角,就得把酒一气喝干,否则视为不敬;客人也可不用手接,而用嘴接——即将嘴直接对于牛角,让姑娘喂一口酒即可了事。

宴饮时,主人发话后,第一杯酒大家同时一口而干,有些地方还要连干两杯。之后主人轮流敬酒,客人回敬。兴致高涨时,主客双方喝“扯扯酒”,即双方右手执杯,将自已的酒杯递到对方嘴边,对方则左手扶助递过来的杯,两人同时一饮而尽。散席前,喝团圆酒。团圆酒有喝大“扯扯酒”的。即大家站立,各自用右手端起酒杯,递给右边的人,右边之人用左手扶住递过来的酒杯,以酒杯联成一个大圆圈。在一阵欢呼声中,由年长者先喝干左边客人递来的酒,然后依次而干。这种团圆交杯的方式,象征团结和睦,使欢快热烈的酒宴达到高潮。

包谷烧。在苗区随处可见小酒坊,随时可遇小酒馆,喝包谷烧成为苗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包谷烧一般在35~40度之间,酒味清淡,并且有种煳包谷的味道,称为“包谷臭”。赶集回家前,邀上几个老表,靠着柜台,沽二两酒,和着水果糖,咕嘟咕嘟灌将下去,摇摇晃晃的挑起担子往家走。酒劲在身,忍不住干吼几句苗歌,看到哪家熟悉的小媳大嫂,开两句占便宜的玩笑,换来一阵清脆的咒骂声,却是另一番情景。

甜酒。夏天一碗清凉的甜酒汁,冬天一勺滚开的甜酒汤,这是苗家招待客人常见的习惯。苗族的甜酒,传说是“明农”发明的,她是用一种叫做“嘎送”的草(紫茵陈和牵牛藤)和着糯包谷饭一道沤成的。于是,大家就把她和后代最会做甜酒的人称作“奶酒”,意译是“酒娘”,即发明酒的人、会做酒的人。如今,外地人到湘西苗寨做客,不但能喝到糯包谷甜酒,而且还可以喝到糯米甜酒、高粱甜酒、小米甜酒、樱桃甜酒、红薯甜酒、“救兵粮”甜酒等。苗家人曾这样歌咏甜酒:“苗山清泉流不尽,苗家甜酒喝不完;喝在肚里甜透心,心心相印宾主欢。”

三花酒。苗家看重季节变换,时序更替。每当桃花、禾花、桂花盛开的时节,按时酿酒,分别取名桃花酒、禾花酒、桂花酒,统称“三花酒”。

万花茶。万花茶是将新鲜的冬瓜、胡萝卜、白萝卜或未成熟的橙子、柚子切片,经雕刻、漂洗、糖浸、曝晒工艺后制成。制品形态逼真,新鲜脆嫩,透明如玉,既是高雅的雕刻艺术品,又是可口的蜜饯点心,还可冲开水作茶饮。初到苗乡的游客,都惊叹于这苗家万花茶的精美别致。

油茶。将刚采摘的嫩茶叶炒熟后,加少许米汤轻揉制成小饼,用柴火熏干贮存。饮用时,用茶油加热将茶饼轻炒数下,放水煮开。小碗内盛炒脆的花生仁、芝麻、豆粒等,用滚开的茶水一浇,吱吱着响,一碗油而不腻、浓香四溢的油茶便制作出来了。

【来源:《湘西民族风情》】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