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银饰的苗家女孩。 张 谨 摄
壁立千仞,山石奇特。峡谷幽远,溪水清清。山路弯弯,风景如画。少女们在如画的风景中,身上的银饰发出叮叮当当的美妙声音, 格外悦耳——这是我们在湘西苗寨常常可以见到的场景。场景的主体,除了少女们,我们聚焦于她们身上的苗族银饰。
彭 博 摄
苗族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著于《史记》中黄帝时期的“九黎”和尧、舜、禹时期的“三苗”。其中,最为大众熟知的苗族领袖,是九黎的蚩尤、三苗的驩(欢)蔸。千百年来,银饰早已成为苗家人民的财富标志和精神寄托,他们对银饰情有独钟,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以精为美!苗族银饰始于何时?明代史籍开始出现关于苗族佩戴银饰的相关记载:“富者以金银耳珥(耳),多者至五六如连环。”可知,这时苗族人身上已出现了银饰。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
苗族的银饰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所以,他们银饰上对苗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有反映。
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清时代人们的衣着首饰都是有一定等级规则的。这从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陈洪绶的《夔龙补衮图》中可以看出。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的是穿着华丽的贵妇,另外两上年龄幼小,为宫女身份。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饰,宫女的打扮则一眼可见出差别。到了清朝,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贵妇的正式官样服装的具体规定和配套的各种珠宝饰物,在《大清会典》图卷和《大清通礼》卷中都有记载,任何人不得逾越。但同样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苗族,在银饰的佩戴上却与服饰一样,无等级区分的。只要在一个社区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这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这是一种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这种展示导致了银饰艺术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千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麻茂庭在制作银饰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有的地方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苗家人以一个人身上的银饰多少来判断家庭是否富裕情况。
苗族常年迁徙,漂泊不定,所以他们喜欢把所有的财富随身戴在身上,人走则家随;以钱为饰保值财产。这也许是苗族人好银的直接原因。湘西苗族女性,特别喜爱银首饰,因为它是光明、吉祥、美丽、富有的象征。每当节庆或女孩婚嫁之时,她们就会将银饰从头到脚配戴起来,银光熠熠,格外美丽。而湘西的苗族银饰,以凤凰山江、禾库、腊尔山,花垣雅酉等地最具特色。2006年,湘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了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2月22日,我们来到了凤凰县山江镇黄茅坪村雷打坡国家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麻茂庭的家 。麻茂庭1953年12月出生在一个苗族银饰手工技艺世家。麻茂庭10岁就给父亲当帮手,19岁正式学习银饰制作技艺,从他的太祖麻善求算起,到麻茂庭这一代,前后已经传承了五代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在这样一个技艺世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至今大约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
麻茂庭说:苗族银饰装点着苗族姑娘的美丽,也装点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苗族的祖先经过长期的辗转迁徙,过黄河,涉长江,自北向南而西,最后定居于此。一路上,他们尽可能将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换成了银子,在颠簸路途上,在随身银饰叮叮当当的碰击声中,还有对于祖先的记忆和怀念。苗族对银饰的喜爱,不仅因为这些精美工艺品的璀璨美丽。据传,在远古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它还具有辟邪、解毒等特殊意义和价值,甚至还能通过雕花等工艺设计,承载起铭刻苗族历史的功能。
麻茂庭介绍,从银胚胎制作至成品,有很多工序。比如:材料的选择、银胚的制作、压模与冲模镌刻、錾刻、镂空、炸珠、焊接、镶嵌与组合、鎏金、修饰等。苗族银饰花式繁多。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根据制作工艺的繁简差别,银饰也有粗件和细件之分:粗件包括项圈、手镯、脚镯等;细件则有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索、银链、耳坠等。银饰锻制是苗族独有的民间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也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从绘图、雕刻到制作成型共有30多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环节,制作流程繁杂,工艺水平极高。
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
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高度体现。
近年来,随着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湘西州不断加大文化传承保护的力度,建立了凤凰苗族银饰传习所,德榜等一批苗族银饰生产性保护基地,发现、培养和扶持了以麻茂庭、龙云炳、石春林、文德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采取了静态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多种保护措施,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代相传,已成为湘西苗寨永不褪色的亮丽风景。这些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桥梁与纽带,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也得承认,由于湘西地处偏远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一些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事象正濒临消失,一些非物质文化的项目和它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的危险,特别是银饰的加工技艺与传承只局限于一些老年艺人,银饰的加工后继乏人,青黄不接。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缩影,保护并发展湘西苗族银饰产业已迫在眉睫。
(来源:团结报 作者:钟运军 黄 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