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节日

土家族节日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23 14:59:09 字体大小:


  欢乐的节日

把所有的内在的和外在的担子都卸下,把烦恼、忧虑、伤心的往事和孤独落寞都统统丢开。燃起激情的火焰,敞开享受的味口,放松手和脚以及绷紧的肌肉,进入节日。一年四季,劳苦奔波,历经风雨寒暑,而节日就那么几个,有什么理由不放松一下自己,逍遥一下自己,犒赏一下自己呢。

杀猪宰羊做粑粑……节庆之时,谁家不准备一些平日里难得尝到的隆酒隆肉和新鲜菜肴。要过年了,土家人从腊月就开始忙起,“二十一,整年米;二十二,炒米泡儿;二十三,送司命(灶神);二十四,过小年;二十五,推豆腐……”三月三到了,漫山遍野丛生着嫩绿的蒿叶,采摘回来,清洗,杵乱成团和以米粉,馅以肉末豆沙,浓香软糯,让人馋涎欲滴。七月半,兴吃新,接来女儿姑爷外甥们,一齐享受,炒肉熬骨,煮新米饭,吃新苞谷、新豆角、新辣椒……似乎一切吃的喝的都是新的。所有节日里,都是美味,让你吃得油光,喝得爽心,记忆也会变得甘脆肥浓。

节日是聚会歌舞狂欢的时间。土家人穿上美丽的盛装,于土王庙里或在村寨之中,击鼓鸣钲,男女相牵,蹁跹舞蹈,引吭高歌。夜晚还得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把欢乐继续延长。整日里,鞭炮不断,铁铳轰鸣,号角声声,“嗬喂”阵阵,真是“满山满寨都是歌,宾客如流欢乐多”。这种欢乐有时会持续两三天,甚至七八天。更有那挑葱会,女儿会——那是土家的爱情节。男男女女以歌为媒,木叶传情。白天相中双方后,当夜色给山寨披上灰色的帷幕,当明月栖在山村树梢,他们便携手来到树林子、坡地、草甸、小河边,或打情骂俏,情意缠绵,或相依相偎,脉脉传情,共同憧憬着、编织着明天的幸福,也享受着夜色带给他们的今宵之欢爱。

当然,在尽情享受欢乐之时,土家人还得请心中的神灵和偶像齐来参加他们的节日,分享他们的欢乐。这些神灵和偶像自然不会真的去品尝他们进献的珍馐,真的和他们一起欢歌舞蹈。但土家人认为,心诚则灵。献上心香一束,神灵和偶像是会感知到的。即使感知不到,土家人也得记着他们,纪念他们:土家的祖先们,胼手胝足,摧肝沥胆,盘下了这分基业,打下了这片天地,还养育了后代子孙,自己快乐怎么能忘记他们?于是过年过节了,得供上好的酒肉,让祖先的灵魂歆享。还得烧香叩拜,把内心的崇敬和感铭肺腑表达得虔诚圆满。特别是“社巴日”,那是祖宗的诞辰,不光得献供,揖拜,还得用传唱或舞蹈演绎或述说祖先的历史。在摆手舞中,就还原了这样的场景,湘西土家祖先社巴带领众人进行漫长的迁徙,含苦如辛,开拓了蛮荒之地,再建了土家家园。至于民族的英雄,他们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可谓民族之精英,万世之偶像,诸如彭公爵主、

舍巴日(摆手节)(刘能朴提供)

覃垕王、向大坤之类,土家也不能忘记。正月和八月十五要祭彭公爵主,六月六要祭覃垕,九月九日“天子会”要祭向大坤。对给民族带来了诸多好处的神灵或动物也不能忘记。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供以五谷及其他可食可用之物,于是在二月二日,即传说中的土地神诞辰日,隆重祭祀;在土家的历史上曾留下深深的蹄痕的牛,它耕田耘地、任劳任怨,是土家的恩人,于是专以四月八日为其祭祀节日,号“牛王节”。土家人就这样,以节日的形式感恩,以节日的形式铭记历史,传承礼仪,教化子孙。

  过年

土家族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即农历腊月月大时在二十九日,月小时在二十八日。传说明代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倭患肆虐,朝廷征调湖广土兵打击倭寇。因为时间紧迫,为使即将奔赴抗倭战场的将士过了年再走,只好提前在腊月二十九过年。各种年菜来不及细炒了,就把猪肉、豆腐、萝卜等一起放在锅内煮成“合菜”。奉调的土家官兵提前吃了年饭以后,奔赴东南沿海前线打击倭寇,取得了“东南战功第一”的辉煌战果。为了纪念这个很有意义的日子,土家人将其定为过年日,世代相传。

吃年饭前敬祖(卢瑞生摄)

过年的团年饭用甑蒸,没吃完最好,叫有吃有剩。菜肴丰盛,猪头肉摆中间,谓家有主心。青菜、白菜不可少,谓清清白白、百事顺利。红辣椒一大碗,叫红红火火。还有一个特别的菜,叫“合菜”,就是把肉丝、粉丝、萝卜、白菜、海带等菜煮在一起吃。长者动筷之后,晚辈都夹火锅里的“合菜”,这是和睦、兴旺的象征。吃团年饭时,要将大门关上,不准外人进来,这叫“紧闭财门”。吃饭过程中,无论大人小孩不能泡汤,要不然来年会淋大雨,冲垮田坎。吃完团年饭,一家人分头忙乎,有的给祖坟送亮点灯,有的清理阳沟,有的给门神、树神、井神烧香。腊月三十晚上兴“守岁”,正如古话所说:“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都将最好的柴块拿来放进火塘,其中必选一截大树蔸为“主柴”(一般烧好多天),象征着来年家发人发财喜大。炉火熊熊,灯火通明,一家人团团围坐,谈一年年景,讲来年打算,还可说笑话,讲谜语,摆“龙门阵”。吃完宵夜就是“抢年”。待到金鸡啼晓时,哪个能够点燃第一炮,就算抢到年了,明年他们家就和睦、富足。抢完年,将大门打开,由长者颂唱《开财门歌》:“我家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快进来。堂屋四个角,金银财宝撮箕撮;堂屋四四方,金银财宝装满仓。”正月初一开始拜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四之间视天气情况举行摆手活动。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大部分地方都要举行舞狮子、耍龙灯、唱土地神戏、赛灯火等。最有特色的是“赛灯火”。正月十五,夜幕降临,人们在祭祖之后,随即在灶头上、磨房里、猪栏上、中柱上、大门上、晒塔边,一齐点亮灯,象征新春伊始,万象更新。随后不久,寨头在村里穿门过户组织参赛队伍,准备与邻寨比赛点灯火。等商定的比赛时间一到,以号为令,一齐赶到“赛场”。这种寨与寨之间的灯火比赛极为壮观,人数上千,赛场延至五六里,时间赛到后半夜。只要拿得起香火、走得稳路的人都可参加。比赛也有规则。如对河两岸寨子比赛,一定要在沿河某处确定起点,然后确定自“点”而上还是自“点”而下的方向,由两寨头人同时发令,依序沿河插点灯火,谁先插到规定地点谁为赢家。

  摆手节

摆手节,土家语叫“舍巴日”。“舍巴”,土家族对祖先的泛称;“日”(读上声),“做”的意思。“舍巴日”可汉译为“做敬祖先的事”。“摆手”,见于清方志及文人诗词,“节”为当代人所加。活动区域遍布龙山、永顺、保靖、古丈。活动时间不一致,春、夏、秋三季都有举行,但多在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持续时间一般为三天三夜,称正月堂;在二月举行的,叫二月堂;还有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以及在七月立秋日和八月秋社日举行。摆手活动有大、小之分。小摆手一般以同姓同宗或全寨人为单位举行, 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以及当地土王;大摆手是以一乡或数乡为单位联合举行,参加人数上万,祭祀八部大王。

大摆手一般按“三年两摆”的习惯在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于摆手堂中举行。堂内供八部大神。堂外坪场中央立旗杆,挂龙凤旗。各村寨依姓氏组成一支摆手队伍,称为一个“排”。每排分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火队。届时,各排一路敲锣打鼓踊向摆手堂。进场前,各排间举行“闯驾”仪式,胜优者先入场。进场后由梯玛主持扫邪安神仪式,众人在梯玛带领下,单腿跪地,齐唱请神歌。歌毕,以猪牛羊、五谷等供品酬神。之后跳摆手舞。“锣鼓一响,脚板发痒”,人们在掌堂师的带领下,绕场而舞,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摆。其内容表现民族迁徙、狩猎征战、农耕纺织、日常生活等,最后以大团摆的形式组成象征吉祥如意的太极图案,把摆手活动推向高潮。入夜,唱山歌的、舞龙灯的、玩彩莲船的、玩蚌壳灯的依次踊入摆手堂,各献其艺。

摆手节(刘能朴提供)

20世纪80年代后,摆手节被开发整合,成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展示会,民情风俗的博览会。龙山县靛房镇为著名的土家族摆手之乡。

  跳马节

跳马节流行于古丈县古阳镇太平村和双溪乡宋家村及其附近土家族聚居的村寨,时间为农历春节后第一个马(午)日,属阖族连寨节日性酬神歌舞盛会。相传明朝初年,土家人经常遭受官匪欺扰。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村寨青壮年一齐出动,杀向敌阵。敌人惊恐万状,朦胧中见来的尽是些骑着高头大马的壮汉,刀光剑影,风声鹤唳,吓得魂飞魄散,不战而溃。从此,山寨安宁,六畜兴旺。为了显示力量,祈求平安年丰,遂举行跳马活动,世代相传,直至当今。

跳马活动要经过许马、扎马、选日、跳马四个阶段。跳马之前要用竹扎纸糊战马数匹,民谣对此有“热溪土家有古根,不等三年装马灯,两个纱箩来做嘴,一床被单盖脚裙”的生动描绘。

跳马节历时三天三夜,活动内容有梯玛酬神祀典,狮子、龙灯贺马,抬老爷,操旗,调年,西可乐,出马,跳马,烧马,审老爷,烧老爷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表演。雄鸡啼鸣,铁炮三响,各路旗手引着马队向马场进发。十数名骑士驾着“战马”,以跳代跑,威风凛凛地冲入马场。马铃叮当,鞭炮震天,鼓锣齐鸣,地动天惊。骠悍的骑手大显身手,挥舞篾刀,以粗犷的马步,多变的阵容,优美的造型,雄健的舞姿,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喝彩,从而角逐胜负。事毕,主宾相约,男歌女唱,吹乐跳鼓,随人所好,尽兴娱乐,直至天明。

跳马节(伍秉纯提供)

跳马集歌舞技艺为一炉,朴素地再现了土家先民生活、劳动、战斗、祭祀场面,对研究湘西土家族的迁徙、习俗、心理素质和民族文化均有极高的价值。

  三月三

土家歌谣道:“三月三,蛇出山;做蒿粑,扎蛇眼。”“三月三”到了,人们做蒿叶粑粑,据说吃了它就会少遇蛇族,即使碰见,蛇也会闻蒿生畏,躲进洞里。蒿叶粑的外形有枕头形、三角形和“马打滚”几种形式。内馅有芝麻粉、黄豆粉、绿豆粉和辣椒肉丁等。鲜粑出锅,首先在碗里装上三五个,摆上茶盘,然后放在堂屋的大桌上,先敬祖先,尔后才动手吃。品蒿叶粑要喝苞谷烧,要唱敬酒歌,一家人你劝我邀,十分热闹。之后,姑娘、小伙木叶相邀,双双离家赴约。各家“拔铺”“阿巴”带领儿媳、孙子则走进摆手坪,高唱摆手歌,跳起摆手舞。

  四月八

关于“四月八”的传说较多:一说是纪念先民迁徙日;二说是祭毛娘神嫁毛虫的祭祀日;三说是神牛大王的纪念日。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还是“牛王节”一说。每年四月八,老人都给后人讲述《神牛盗谷》的故事:传说洞庭湖对岸有仙谷,落地成金,得到它就会丰衣足食。土家先人冒险渡湖,矢志拿回仙谷,但不知有多少人被淹死在湖里。这件事感动了洞庭湖的一头神牛,它决定帮助土家人。一天深夜,神牛偷过洞庭湖,上岸以后走进谷地,打了几个滚,浑身粘满谷粒后,立即返回。岂料打滚声惊动了守谷神将,神将带兵追赶偷谷者。眼看来不及收藏仙谷,神牛只好纵身跳入洞庭湖,赶快往回游。神牛偷回了谷,送给土家百姓,才使田里长出“盗(稻)谷”。可是,由于触犯天条,玉帝把神牛贬下仙界,不仅耕田犁地,还罚它吃草。下界的这一天,正是农历四月八日。牛王下凡以后,勤勤恳恳地帮人做事,成了土家人的耕作帮手。为了感激牛王的万般恩情,土家人把“四月八”定为“牛王节”。

每年到了四月八,家家户户让牛休息,并把牛栏打扫干净,加厚屋顶茅草,加牢栏下底板。当家人拿出“牛梳子”,从牛头到牛尾,梳刮几遍,不留一个虱子、草蜱。若是养的水牛,还得让它下河洗澡,除污洁毛。各家主妇给牛上嫩草、喂鸡蛋米饭。同时,主人还用土家语唱《祝牛王词》,以歌颂牛的功德。

  六月六

“六月六”的传说有三:一说是土家先民严氏家族迁徙日;二说是嬷妈节;三说是慈利土家起义首领覃垕王殉难日。第三种说法流传最广,且有史料和民间故事为之佐证。

方志载,覃垕,名文廑(1311—1371)。父名覃添佑。明初,朱元璋称帝后,滥造宫殿,逼迫茅岗土民贡献楠木,徭役十分繁重。洪武三年,覃垕联合大庸、桑植、永顺、鹤峰等“十八洞蛮”,攻陷慈利州城。朱元璋催督湖广平章杨璟率军追剿。经覃家城(今慈利县永安渡)、百丈峡、肖家峪、温塘关等四次激战,覃垕退到大庸茅岗一带。由于起义军孤立无援,再加上叛徒出卖,覃垕被俘,被械送南京,于洪武五年农历六月六日惨遭剥皮。民间传说,覃垕蒙难那天,京城天昏地暗,他身上飞出两条金龙张牙舞爪,直扑金銮宝殿。皇帝吓得要死,立刻传下御旨:“把覃垕的皮扎成人像,穿上龙袍,每年让他坐位一天!”自此以后,每年农历六月六日,湘西北土家地区家家户户晒棉衣、晾棉袍,象征为覃垕王“晒龙袍”,并且屠牛,备办酒肉和豆腐,至土王祠祀享土王。然后,全寨土家人聚众会餐。

六月六保靖首八峒土家族椎牛祭祖(梅湘宁摄)

  七月半

土家地区自古流传“家家有个七月半”的说法。民间流传阴历七月半,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都回家看儿看孙。七月十四日晚上十点左右,端一碗饭和一盘肉放在坪坝外,给已过世的家人烧一堆纸,点一炷香。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土家人煮新米饭,炒猪肉、新苞谷和豇豆、辣椒、茄子、瓜类等新鲜蔬菜,请已出嫁的女儿一家人回娘家过“吃新节”,敬祭家神。

七月半夜间烧香纸祭祖(雷勇摄)

  八月十五

土家地区中秋节别有风味。每逢八月十五,老人总要三五邀约,在明月之下,摇蒲扇,摆“龙门阵”,等候大开天门的吉时到来,以获得抛砖降玉的回赠——据说深夜月宫开天门,抛砖可变金玉珠宝。

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偷瓜送子”。如果哪家新媳妇三五年还不生育,不仅他们的公婆着急,小俩口着急,整个村寨的人也为他们着急。于是人们就在八月十五夜晚,派出三五个机警灵活的小伙子潜入冬瓜地偷来一个冬瓜,把它挖空,里面灌水,然后偷偷地放在未育的夫妇床上,收在被窝里。送瓜人躲在周围,等待小俩口上床入睡。因为小俩口不知道,揭开被窝时,会翻动瓜身,瓜里冷水泼洒出来,弄得满床都是。夫妇不仅不责怪,反而觉得这是关爱。门外那些送瓜人见到此状,便会捧腹大笑,其中自有一位后生捂着鼻子,学着婴儿啼哭声,接着众人合板,同唱一首《恭贺词》:“哭一声,喊一声,冬瓜引出小郎君,观音娘娘来送子,保佑你家有嗣根。”经过送瓜之后,有的人家真的生了孩子。这时,面带喜色的公婆就会把那些送瓜人请到家里做客,好好招待。

【来源:《湘西民族风情》】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